最近看到【天下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頭寫著老店的「百年」迷思
裡面講到 老招牌不擦一樣會失去光澤
這句話讓從小住在謝宅的我,馬上有了極大的共鳴【見證了大菜市的起落】
西螺的丸莊、鹿港的玉珍齋、高雄舊振南、台南杜小月、黑橋牌
以前的它們都是各地的名產,面對市場的變化
如何走一條自己的路【國內、國外、中國市場】
如何保留【根本】但是又跟上【時代】
考驗著二代之間的智慧
回到大菜市,跟這些老店有一樣的問題
如何尋找出路,如何在新舊中,重新找回【立足點】
寫到這裡有時真想 把【金牛屋】 重新開張,向全界証明大菜市,不會因為"成衣"的出現,就失去的存在的意義
【金牛屋西服】 謝宅1樓,曾經是 【謝錦田】 養家活口的地方
以前從西門路進入大菜市的第一間到最後一間,幾乎全部都是作【西服訂作】
謝家 更是 從 祖母、叔叔、姑姑、兩個堂哥…等 全部都在 【西門商場】裡面
以前的生活型態,是從出社會的人要作西裝、讀大學要穿大學服、高中要作百折裙
幾乎所有的人都要【訂作】
可想而只當然熱鬧的程度,且【謝香帥】又是鬼見愁,入【金牛屋】沒有空手出來的
原本來看看的,至少一條,
原本想作一條的,至少三條,原本想作西裝褲的,至少作一套,諸如此類的
但是現在呢?
唉~ 西服店從二三十裝到現在的二三間…
因為作了【謝宅】
最近常常跟後面那些 西服店、鈕扣店、剪刀店、小吃店、毛線行的 阿伯
聊到這些老店的未來
他們的答案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就作到不能作的那一天吧…
年輕的第三代 ,也不可能來接
我常常很佩服那些國外的產業
可以一代傳過一代,傳到四、五代甚至 八代…為什麼台灣的產業,過不了三代呢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人家 "amani "可以一代傳一代 ,一樣是手工 ,為什麼台灣的就不行呢…
G2000,一條褲子才一千,打折時 才不到七百元
手工 單單工錢就八百了…
本來我已經放棄了,但是這次我去了台北的一家 老牌西服店
走進店裡,熟悉到不能在熟悉的 感覺,左側放著作襯杉的布料,右邊放著 西褲 西服的深色布料
師傅正在忙著招乎別的客人,請我自已先選一下布
選好了布,老闆開始幫我 丈量,從身長、上圍、肩寬、肚圍、袖長、領大、下圍…
布尺在我的身上,游串,那忡感覺得熟悉,但是又很奇怪
因為我們家從祖母就作布,到我父親…我從小就穿訂作的,通常作這個動作的,都是我的爸媽
而現在我竟然 在別人的`店裡【量身訂作】, 感覺有點【難過】
因為想到【大菜市】這些作 西裝的 叔叔伯伯受到了市場只打擊
現在的西裝店所剩無及
相反於台南,這店裡 的生意確是川流不息,放在旁邊客人未領的【衣服褲子】至少超過100袋【且很多都是年輕人來作】
這讓我有一個想法,常常再想,假如我把【金牛屋】 重新包裝起來
用好一點的打板師、讓傳統手工的西服,可以像磨石子、及謝宅 一樣,讓更多人看到【它】
我想這是最好的"伴手禮"吧
剛從【香港】回來,這是位於【廟街】旁的一間 老的 【西服店】仍保留著原汁原味
如果你的家鄉也有這種老的"西服店"就拍張照片,附上【地址】
就可以打折,快去關心一下這些你身邊的老產業吧
老房子事務所 謝小五
- Oct 18 Sun 2009 22:41
謝宅1樓- 金牛屋西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